【享。樂齡】
漫漫長照路,喘息再起步
專訪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談互助喘息
近年來,發生了多起家庭照顧者因長期照顧失能家人,身心不堪負荷的壓力導致加害被照顧者的長照悲歌令人痛心。這些事件揭示了家庭照顧者長期承受的身心負擔,反映出現行制度與社會支持的不足。在人口快速老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廣長照政策的「喘息服務」成為當務之急。
大缺工與僵化觀念,阻礙喘息服務利用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的分析,扣除住宿長照機構與獨居長者,估計「喘息服務」潛在需求者約65萬人,但使用喘息服務的人只有四分之一。台灣長照2.0政策中的喘息服務使用率偏低,主要受到兩大因素影響:第一個是派不出人力。現在大缺工的時代,雖然政府提供了相關補助,但由於照護人員數量有限,特別是在週末等熱門時段,導致需求與供應之間出現落差。尤其在不同的區域,照服員的人數是不夠的。
第二個是回到家庭照顧者本身,有很多照顧者是硬撐著自己照顧。他們常常會很大方的把錢或資源花在他照顧的人身上,可是卻捨不得花一分錢在自己的身上。他常會覺得我不用休息,我還可以、我照顧的比較好,其他人不懂。另一方面,許多家庭照顧者基於傳統觀念,認為照顧家人是自己的責任,不願意花錢讓自己休息,甚至擔心家中長輩難以適應外人的照護。這些心理與文化上的阻礙,進一步限制了服務被利用。
「互助喘息」合作照顧換休息
為了解決照顧人力荒以及喘息服務利用率低的問題,家總推動了一項創新計畫──「互助喘息」。所謂「互助喘息」模式就是:一位有薪的照顧服務員,加上一位家庭照顧者志工。照服員負責身體照顧,家庭照顧者從旁協助並擔任安全看視,兩個人共同照顧四到六位長輩。來幫忙照顧的志工或家屬就成為「換工者」。志工的服務時數就能換得喘息的時數,類似於「時間銀行」的概念,當照顧者自己需要休息,就可以使用服務的時數,將自己照顧的人交由其他的團隊照顧。而存下來的時數,必須要在當年度用完,不可囤積。其目的也是在於鼓勵志工家屬,一定要即時的休息,不讓壓力累積。
「互助喘息」除為解決照顧服務人力不足問題,也希望家庭照顧者走出孤立、透過同儕互助,能夠安心交接、增加社會互動與心理支持,打造專屬家庭照顧者的「社區支持團體」。這種模式不僅能有效降低照顧成本,也能讓家屬在心理上逐漸放心。當照顧者學會適當休息,甚至能真正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舒緩身心的壓力。
「新三不長照」平衡照顧責任與個人工作生活
在台灣的高齡化社會中,如何平衡家庭照顧與個人生活,是需要社會、政府與個人共同努力的課題。首先,家庭照顧者應跳脫「一切由家人承擔」的傳統觀念,勇於接受外部資源的協助。適時使用政府提供的居家服務或喘息服務,不僅能減輕壓力,也能避免長期照顧對身心的損耗。
政府方面,應加強政策宣導,破除將長輩送至機構或使用外部資源即是不孝的迷思。同時,持續改善長照服務的便利性與可負擔性,並推動法規支持,如延長家庭照顧假,提供經濟津貼等措施。
另一方面,企業的參與不可忽視。建立友善的職場文化與彈性工作制度,為員工創造兼顧照顧與工作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家庭、社會與職場間的協調,能讓每位照顧者在承擔家庭責任的同時,亦能保有生活品質。「不離職照顧、不必然自己照顧、家庭不失和」,建立「新三不長照」的觀念,才能真正讓工作與照顧之間找到平衡。同時也要記得善用長照的四包錢,做一個「聰明照顧者」。照顧家人更要照顧自己,漫漫長照路,「喘息」再起步!
(文:佟建隆。本文整理自佟建隆主持的「樂齡幸福學」節目內容,每週一20:00-21:00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