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感·人·生】 郭本城 我的父親 柏楊 彭蕙仙、編輯室 專訪 / 編輯室 整理 享譽國際的文豪級作家柏楊(原名郭衣洞),二○○八年四月過世後,他的長子郭本城在今年(二○一四)出書《背影—我的父親柏楊》紀念父親傳奇的一生和一生的奉獻。 因為寫書而蒐集整理相關資料,他近距離認識父親。二○○五年的五月二十日,郭本城進入教會,信靠造物主上帝,從信仰和生命的角度重新詮釋父親,他體會父親堅苦卓絕的力量來自上帝,即使年老體衰,父親仍然感恩上帝為他安排的一切。 郭本城說:「父親一生有無數智黠的話語和高峰真理,他篤信基督,也特別感謝神為他安排的這一切,和賜給他的這一切。他曾告訴我們:『神永遠是愛我們的,我們要向神祈求,賜給我們人類和平,永遠沒有戰爭。』父親走到了生命的死蔭幽谷,仍然認真的要大家繼續探究真愛、真相、真理與真義。」 原諒因外遇出走的父親 郭本城的父親柏楊是1920年出生於河南,祖父郭學忠曾任河南省通許縣的縣長。父親一生顛沛流離,出生後就因為失去親生母親,由繼母帶大。可是脾氣暴躁的繼母,經常苦待威脅他,父親還差點死在繼母手上。之後他努力考進大學,也兩度遭到開除學籍,但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日本投降第二年,父親拿到東北大學畢業證書,1949年,輾轉來到臺灣,開始了他人生另一段的奇異之旅。 母親出自書香世家,外祖父齊鐵恨,是臺灣推行國語運動的先驅元老,也是《國語日報》前常務董事,並在台廣節目中播放由自己主編的《古今文選》。母親齊永培女士生前致力於華語文教學,任教於台大史丹福語言中心和師大語言中心。她除了經常對外籍學生噓寒問暖之外,最特殊的是,她能夠不用英文,也不需翻譯,就讓所有外籍學生學好中文,默默的做了許多友好國民外交工作。 柏楊來到臺灣,認識了郭本城的母親齊永培,一九五三年結婚後,生下本城和弟弟本垣,美好的家庭卻在一九五九年發生巨變。一九五八年,柏楊參加救國團為大專學生舉辦的冬令營,認識尚在求學的女友,女方家庭極力反對且致電上級阻止,最終柏楊被迫辭職,為了追求新歡,他沒有選擇回到妻兒身邊。六年的婚姻劃下句點,那年,郭本城才五歲。 郭本城感恩的表示,父母離異後,幸虧有慈母及祖父母的照顧,使他和弟弟的成長期,完全適應沒有父愛的環境,甚至幾乎忘了還有一個父親。單親家庭長大,使他和弟弟特別感恩慈母的辛勞,也學習到母親堅毅、無私的愛與付出。母親為了專心照顧他們,終身未再婚。 郭本城在書中提到,「一個人對任何事,只要充滿盼望和信心,抱持堅忍卓絕的毅力,不要先放棄自己、不走岔路,最終一定絕處逢生,否極泰來。」 「……父親也知道,他必須付出代價。直到二十年後,我和弟弟才逐漸的原諒他。」 仇恨有盡時唯愛存永恆 柏楊先生在臺灣六十年,可以很清楚的分為幾個階段:就是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冤獄。因為寫雜文,造成他後十年的綠島冤獄。在綠島監獄,柏楊完成中國人史綱等三部研究史學的著作,以及在一九九一年榮獲美國〈國際桂冠詩人〉榮耀的《柏楊詩》。 柏楊被釋放後,前五年寫專欄,後十年寫歷史,就是把司馬光三百多萬字的《資治通鑑》翻譯成白話文,提升了後生晚輩閱讀歷史的興趣。 柏楊一生寫了兩千多萬字,其中以《柏楊版資治通鑑》及《醜陋的中國人》最具代表性。 郭本城表示,父親雖然一生受過許多痛苦,走過顛沛的一生,但是卻願意以「寬恕」的心來看待一切。尤其父親生前說過:「在新時代開啟的時候,要盡快走出悲情,以真正愛惜土地的行動,來贏得世界的尊敬和肯定,而不是一味的哀求他人疼惜。」 郭本城說,父親認為他個人經歷的苦難與國家的苦難,他認為自己絕對不是天下最苦的人,因為這是大時代下民族的災難。因此,走過之後,他對人何事物都充滿了感恩的心。 父親叮嚀他說:「再大的仇恨,也會有盡時,唯有『愛』,才能超越時代,唯有『愛』和對人性的尊重,才是一個人權的社會。」 父親的一番話讓郭本城體會到,國家有人權,人民才會有幸福,我們今天生活在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不虞匱乏,和免於恐懼的自由的國度裡,我們都要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幸福才對。享受自由、享受權利,也當付出責任。 重新接納父親的不完全 郭本城提到父親的信仰是很真實的,「父親認為每個人都是天使,縱使這些天使也有善惡之分,都是上帝的禮物,是對人的試煉…,災難是跳板,就看你怎麼去跳,試煉是上帝化妝的祝福,只要你通過這項考驗,神豐富的祝福就會降臨在你身上。」 過去他以為父親個性很偏激,但是在整理資料時,才發現父親一點也不偏激,特別在年老時重新回到信仰裡,總是把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他把人生六十年的時間奉獻給臺灣這塊土地,最重要的是,政治立場不偏藍也不偏綠,使他看事情時,能夠更客觀公正。」 郭本城說,「我佩服父親的地方,是他在我面前,從來不去批評任何一個人的是非,這表示他不被邪惡綑綁,是真正自由的人。他教導我們,人一定要誠實,因此他知道自己不對時,就會道歉。有一天,他為了小時候就離開我們,沒有善盡父親的責任而向我和弟弟道歉,讓我非常感動。」 當時還不是基督徒的郭本城,看到一位經歷九死一生,為國家為社會奉獻一生的老父親,有勇氣、有度量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他這才重新接納了父親的不完全。 苦難中能看到神的美意 二零零五年的五月十九日,認識三十年的商界好友邀請郭本城去教會參加愛宴,才踏進教會,他就被弟兄姊妹的真情感動,第二天就受洗歸在耶穌基督的名下,因為「時候到了」! 郭本城提到,過去他是個佛教徒,但是怒氣一來,照樣發脾氣,應酬也多,照樣大碗乾杯,直到成為基督徒,才知道生命真正有了許多的改變,並且逐漸的成熟。 真實的信仰使郭本城看待人事物的眼光也改變了,首先,他從父親身上看到「苦難的價值」,在於身在其中,能看到神的旨意。他體會,基督徒有真神能「交託重擔」是何等的寶貴。其次,在上帝愛及真理的餵養下,他的心靈變得柔軟,特別是教會的弟兄姊妹對他的包容及付出,他領受到大家對自己的真情,如同父親,把所有人都看作是幫助自己的天使。 教會生活使郭本城喜歡讀《聖經》、禱告,容易原諒別人不當的言行舉止,從耶穌身上,他學會不隨意定罪任何人,因為大家都是罪人。 郭本城在寫這本書的過程裡,更深的瞭解與認識了父親,並接納了他的不完全,學習父親「海納百川」的寬大胸懷,願意放下權利、報復,選擇原諒,因為「人不能活在仇恨中,唯有愛才能超越時代」。 父親一生的見證,是上帝送他最好的禮物。 (本文整理自2014.6.23播出的「熟年的天空(每週一17:05-18:00)」節目內容, 歡迎以智慧型手機進入「佳音WebApp」,由節目表進入收聽完整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