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這本書堪稱作「經典中的經典」,中國古代的典籍沒有那一本書可以與之相比。理由是這部書提出了人類存在遭遇中最為尖銳的問題:無辜受苦能否獲得正義的伸冤?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相互關聯的層面,一是存在著無辜受苦的事實,以及對於無辜受苦是否獲得正義的伸張。
回到《約伯記》這本書在整部聖經書寫中的意義,發現這本猶太的智慧詩歌書主要是針「申命記神學」的主張做出挑戰,挑戰《申命記》三十章十一到十九節「賞善罰惡」的神學觀,這種神學觀普遍支配著人們的生活,認為「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們之所以行善正是基於害怕受罰,反之,若一個人無好下場,其最為直接的解釋即是此人做了惡事,惡有應得。
事實上,「因果報應」的思想觀念普遍為所有的宗教所認同,受苦獲得了最為廉價的解釋,要求行善也以最為原始的恐嚇方式脅迫人遵行。換言之,《約伯記》之所以尖銳,正是它從事實上來根本的質疑上述說法的正當性,因為從身邊存在著的各種事實看來,許多的受苦是無緣無辜的,如果因為害怕受罰而行善,此行善的意義又有何正義可言,因為後者明顯的是因為「有利可圖」(避惡)而行善,這種行為已對根本的鬆動了對正義的堅持。
《約伯記》是一部大型的歌劇,全書以詩歌詠唱的方是式進行,以法律的戲劇性張力來呈現現實與價值的衝突。故事開始以約伯這個人物的無辜受害的效果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否認了苦難與賞善罰惡的關係,受難不一定與不正當的行為有關。接著,《約伯記》一連串的辯論都環繞著這些問題展開。
可見《約伯記》提問:為什麼好人會受難?無私立的信仰如何可能?人是否可以一無所求地效忠於上帝?上帝的品格如何?是否公正?是否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否仁慈?
《約伯記》所談論的主題是:「正義的上帝」。然而,「正義的上帝」不是在約伯受苦的事上已經否定了嗎?或者,至少是被懷疑和挑戰。苦難確實與正義(審判)的問題息息相關,然而,《約伯記》卻不是通過苦難的解答為正義的上帝尋獲出路,相反,《約伯記》以倖存者的姿態通過「控訴」的方式來獲得堅持。
《約伯記》抵制以「自然法則」(種瓜得瓜)來解釋生活與正義的關係,相反的,正是通過了不懈地求索正義的伸張來頑抗非正義的自然法則。總之,《約伯記》以最為弔詭的方式證成了某種無法證成的東西:「正義的上帝」是在「上帝成為被告」的時候被保留下來的,一個無法成為我們控訴的上帝,恐怕正義就不會有出路。這是《約伯記》最為經典的、最為精闢的思想所在。
(「文化的心靈邏輯」曾慶豹主講,讀者若想收聽節目內容,可在佳音網站的「節目精華」處點選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