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音樂美樂地
《青青校樹》、《驪歌》 消失的畢業歌
張夢瑞(佳音電台「老歌曲舊時情」節目主持人)
六月是鳳凰花盛開的季節,同時也是畢業季,滿街都是謝師宴、小禮服、畢業禮物的資訊。在這個畢業的季節裡,有種莫名的懷舊親切感,從心田被呼喚出來。趙薇導演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裡,有一句經典台詞:「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記憶裡青春的片段何其多,有些模糊不清、有些生動鮮明,但最不容易忘記的還是畢業時唱的《青青校樹》和《驪歌》。
現在的畢業典禮還唱《青青校樹》和《驪歌》嗎?
無意間在作家吳念真的臉書讀到,「現在的畢業典禮還唱《青青校樹》和《驪歌》嗎?應該不唱了吧?」吳說,「十幾年前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好像都已經改唱流行歌了,唱周華建的《朋友》,還有張惠妹的《永遠的畫面》。」吳讚譽《青青校樹》的三段歌詞都寫得令人動容,「那種共同記憶的影像聲音,似乎不會再繼續的傳承了。」
我趕快到google裡搜尋一下,看看現在畢業生唱什麼歌?答案是,七年級生必唱的畢業歌第一名是周華健的《朋友》,且這首歌在九〇年代曾被選為畢業驪歌;《永遠的畫面》亦被網友票選「十大經典畢業歌曲」第三名,另外,張學友的《祝福》、錦繡二重唱的《明天也要作伴》、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張韶涵《隱形的翅膀》、小虎隊《放心去飛》也在經點畢業歌曲榜單內。
現代學生對傳統驪歌無感
無論「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或是「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過去總能在畢業典禮上賺人熱淚。但是,現代學生對傳統驪歌「沒有感覺」,許多學校原本想選用老畢業歌《青青校樹》、《驪歌》,但小朋友難以親近當年的時空背景,歌詞對小學生來說又較艱澀,很難引起共鳴。
有老師讓畢業生改唱張惠妹的《永遠的畫面》,開頭那段,「要離別,勇敢的流淚,而你的眼神超越了語言,不說再見,我們卻了解,分開了不代表會改變……」,小朋友沒唱幾句,眼淚就掉下來,淺顯易懂的歌詞與流行曲風,似乎更能打動現代學生的心弦。然而,一首首描寫離情或祝福的流行歌曲,卻也讓成長年代不同的老師聽得五味雜陳。
《青青校樹》、《驪歌》取自蘇格蘭的歌謠
事實上,《青青校樹》和《驪歌》都是取自蘇格蘭的歌謠,詞曲作者已不可考。《Auld Lange Syne》寫於一七一一年或更早,其意為「Times gone by」(時光流轉),或直意為「Same Old Long Since」(同舊)。在蘇格蘭,此曲為新舊年跨年時,必唱的歌。午夜倒數時,不論是在家中、收音機、電視台或廣場一定播放或吟唱這首歌,有送走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之意,不像中文《驪歌》那麼感傷。
一八八四年(明治十七年),日本將《Auld Lange Syne》翻譯成《仰げば尊し》(螢之光),開始使用於畢業典禮。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之後,將日語畢業歌曲(螢之光) 改填中文歌詞繼續使用,至此長年成為台灣畢業時必唱歌曲,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冬冬的假期」,開場就使用了此曲,顯示本曲深植人心,是三至六年級生的共同記憶。《青青校樹》旋律簡單富親切感,歌詞中添增許多民族與政治色彩,解嚴後社會開放多元,使用漸少。
畢業生自寫自唱畢業歌
早在民國七十一年,臺南二中應屆畢業生王泰成於學校紅樓上地理課時,因為沉浸於紅樓古典優雅的氣氛之中,突然靈感一來,振筆疾書寫下了《紅樓夢》這首歌,並投稿到張小燕主持的「綜藝一百」節目,經由歌手陳淑樺詮釋演唱後,竟於該節目的「流行歌曲暢銷排行榜」盤據榜首數週,震驚全國。
王泰成當時還身著南二中制服到該節目接受張小燕訪問。這首歌也成為台南二中的第二校歌,畢業生唱完〈驪歌〉還會再唱:「昨夜紅樓入夢中,多少往事回憶上心頭。」
《紅樓夢》開啓了畢業生自己寫歌自己唱的年代。最近的例子是高雄道明中學學生,自行創作詞曲,推出《夢想藍圖》,曲風輕快、節奏層次分明,打敗九十三所學校,拿下全國第一名畢業歌曲,他們還拍成MV,目前點閱率已經衝破兩百多萬人。
這也顯示,一個打破舊有價值觀的新世代來臨了,「那種共同記憶的影像聲音,似乎不會再繼續的傳承了。」
(本文整理自張夢瑞、林國欽主持,每週一至五15:05-16:00播出的「老歌曲舊時情」節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