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藝文】「弦話佳常」節目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13年廣播節目補助
古箏也可以很電!
專訪箏演奏家吳妍萱
「因為太想把古箏學好,大學毅然決然去報考北京中央音樂學院!」
在台灣,古箏是人們熟悉的中國樂器,也是許多孩子從小學習的才藝,對古箏演奏家-吳妍萱而言也是如此。
高中就讀音樂班時,妍萱是全班上唯一的國樂主修學生,因此必須跟著全班同學學習西洋音樂理論。於此同時,她心裡也浮現「我想把這項樂器學好」的念頭,果斷決定不準備台灣的升學考試,僅報考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咬牙迎戰長達半年的備考期。
談及接受兩地音樂教育的感想,她很感謝高中時期紮實的音樂基礎訓練,使她得以用更穩固也更開放的心態與不同專長的同學相處。中央音樂學院更注重民族音樂的傳承與教學,使她得以順著音樂逆流而上,探尋中國音樂的根基。
然而,一位職業演奏家的養成之路,只有音樂的知識、技能訓練是遠遠不足的。大學畢業那年,妍萱送給自己一趟畢業旅行:26天中國絲路之旅。這趟絲路之旅中,她造訪了藏族人的村落、見了青藏高原,並且生平第一次看見沙漠。
她說:「過去學習音樂時,老師會以一些詞彙引導學生想像音樂聲響,如:遼闊、深遠之感。但對我們而言,即使知道該詞為何,仍極為抽象。唯有親眼見過,一切形容詞才會變為真實,也能更直接從音樂中流瀉出來。」
當了26天的背包客,讓妍萱遇見來自世界的旅人、居民交流,也認識彼此的文化。畢業回到台灣發展後,她時不時會想到這段日子,也提醒自己: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各種差異,不論面對何種音樂、音樂家、作曲家,都要抱著開放的心態相處,享受差異的美好。
除了傳統曲目以及與當代作曲家的合作外,妍萱也深受「電子音樂」的吸引。「傳統古箏會因為空間、環境、溫度、濕度的些微差異而呈現不同的聲音狀態;類比訊號也是如此,雖然我們的電壓都是110或220伏特,但其實電壓是浮動的,類比訊號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我很著迷於這種晃動的美感。」
音樂的世界可以很狹窄,也可以很寬廣。妍萱將繼續探尋音樂的多種可能性,不斷突破框架尋找音樂與自己的多種面向。
(文:花婕芸。花婕芸主持的「弦話佳常」,每週一13:00-13:55播出,歡迎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