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潘正德,生長在六個孩子的家庭。大哥傑出優秀,兩個弟弟一個長得清秀、一個聰明絕頂,兩個妹妹功課好又懂事。客人來家時,媽媽不是誇大哥聰明能幹,就是誇弟弟清秀、聰明,女兒伶俐…。 課業表現不突出的他,覺得自己在家中可有可無,跟客人打完招呼後,就一溜煙的跑去廚房陪阿嬤用大灶煮飯菜或做家事,成了阿嬤的好幫手,也學會一手好廚藝。每當端出傑作,獲得家人及客人讚賞肯定時,心理頓時感到愉悅,並獲得舒緩與平衡。長大後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尋找自我角色的認同。從中尋找自己的價值與定位。他說,年輕時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與存在價值,以致於徬徨、疑慮好一陣子。幸好,造物主沒有忘記他,在掙扎、困惑的青澀歲月中,預備貴人相助,找到人生的目標與方向。 彰化師大畢業後便一頭栽入學校輔導工作,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六年後深感所學已不足以應付鉅變中青少年的需要,於是追隨Dr. Haman及Dr.Trotzer兩教授,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教育輔導學位。返國後曾任教於工專六年半,後來進入中原大學共同科並兼任學生輔導中心主任九年、校牧室主任三年、學務長三年。一路走來,常提醒自己陪伴學生或輔導孩子,秉持「愛是主導教育的原動力」的信念,因為沒有愛,就沒有信任與影響力,教育就沒有果效。
有祂凡事都能 從小在鄉下的小教會長大,教會中的大哥哥大姐姐在生活、學業、信仰、靈性上,都給予他熱心的協助、輔導及關愛,對他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坦承,青少年期因為叛逆,有時會拒絕上教堂,即使順從去了教堂,卻常在聚會中趴著睡覺。 高二那年參加夏令會,突然發現耶穌基督可以成為他的知心朋友,可以陪伴且幫助他成長。此一發現,成了一生的轉戾點。期待自己能學習耶穌的榜樣,成為孩子們的陪伴者及輔導者,讓自己成為愛的管道,把愛分享給別人。這使得原本人際互動拘謹、內向的他願意開放自己,主動去接觸孩子,了解他們的問題及內心世界。 擁有輔導專業背景,他明白在充滿競爭壓力與人生多變的時代,心理學雖給予一定的幫助,但相較於生老病死的人生大問題上,心理學的幫助是有其限度的。唯有耶穌基督是現代人的希望,是真正能夠陪伴你我,值得信任及依靠一輩子的好朋友。尤其面臨生死議題或生命遭遇瓶頸時,只有回到信仰本身、回到靈性源頭、回到福音真理的基礎上,才能找到出路。 成為老師與助人者,潘正德免不了遭遇專業的瓶頸與壓力。例如學術研究沒有突破、研究成果不被肯定,或個人中年發展的停滯,或看著學生年輕生命的枯萎早逝,都讓他感到遺憾不捨。在這關鍵時刻,回到自己的內在去看待自己與神的關係是非常有意義的。
找到另一個家 民國60年,潘正德與妻子在家扶中心的夏令營相識、相交,67年步入婚姻,已攜手走過32個歲月。他們夫妻一起經歷到神為愛他的所預備的,常是超過他們求、所想的,因為神是聽禱告的神時,也是豐富的神。婚姻路上盡是恩典,因為「上帝使兩個不圓滿的個體結合成一個完整的圓。」這當中有兩人要學習的功課,也有神的旨意當中。 潘正德與妻子另一個身份是教會的同工與輔導,協助在信仰、婚姻、生涯規劃、家庭婚姻、親子關係、青少年問題上有需要的弟兄姊妹。這是他們的異象與使命,也是神的託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