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之所以能成為自療妙方,在於在書寫中記憶中的自己也變成被重新認識的他者。重新的認識自然帶來新的詮釋和感受。於是,一切的人事物有時候便煥然一新,至少去除些停擺在心上的絕對感,進而使愛恨不那麼兩極化,人便自由些了。 年過半百而且從事助人義工二十多年的小麗,藉由腳踏車的聯想,重新感受家庭成員與她的互動,再次品嘗受寵愛的喜悅外,容許相愛連結的生命體各自分道揚鑣於人生路。小麗重溫家人之愛,體悟親人之愛雖有限制,卻也是她生命成長的養分、衰萎時的慰藉,愛從來不會因為人不完全而失效。
腳踏車 作者:小麗 童年彷彿很近,然而記憶有些是模糊的、片段的,印象也沒有時間的順序。我的童年是富足而幸福的,父親是被譽為捧著金飯碗的公務人員,母親則是精明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在那時代而言,我們家的生活平順而富裕。 我家的成員有父親、母親、大哥、二哥及我,父母個性不相同。父親個性耿直率真,說話全不修飾,這讓凡事力求周到的母親感到困擾,往往父親花一秒鐘講過的話,母親在事後要用30分鐘來解釋、善後。母親雖然出身傳統,思想觀念卻不保守,與不愛管事的父親相對之下,她集責任於一身,成為嚴格的教育者。 大哥愛閱讀,印象裡我總是被他放在腳踏車前坐的槓上,車後座坐著二哥,三人共騎一輛腳踏車去大街上的書店看書。以前一輛腳踏車是極為寶貴的交通工具,卻無法防止小偷覬覦,因此到了書店,我被哥哥要求在店外看管腳踏車。孩童時心思單純,對兄長交代的事必定盡忠職守重責,於是我非常聽話的在店外顧車。 他們有時在書店待得很久,讓我感覺度時如天,但是卻不覺得累,因為跟哥哥合作買書是件榮幸的大事。當時他們買的多數是參考書,有閒錢就買些課外書。看見他們捧著幾本書出來,我就很開心任務圓滿達成,然後三人又共騎腳踏車回家。因此我連結腳踏車的記憶竟是兩位愛看書的哥哥和書店。 與腳踏車連結的另個記憶是教我騎車的父親。在學校操場的空地上,他扶著腳踏車的後座,讓我踩著輪子向前衝,當爸爸鬆手的那一刻,我驚慌失措地衝進校門邊開著的小門,卡在其間動彈不得,頓時只聽見哥哥們捧腹的笑聲及父母的驚叫聲。 某年春節,父親為了鼓勵我們,提起要帶我們去高雄逛書店選購書籍。路途遙遠,但是一路上大夥唱著歌、有說有笑,似乎忘了路途的顛簸,返回的路程上,我坐在後座睡著了,手攬著父親清瘦的腰身,露出幸福的笑容。 父親極珍愛我們父女同騎腳踏車,碾過長長歸途的那段時光。 考上初中後,母親為我購買盼望已久的腳踏車,有了車,外面的世界一下子擴大,我騎著車子和同學吃刨冰、上補習班、上課。在那個時代,只有住在學校附近及坐火車通學的人不需腳踏車。學校裡的老師和同學幾乎都以腳踏車代步,學校的腳踏車停車棚,佔據一大片的面積,放學時人車鑽動像是精神抖擻的雄兵戰士,士氣高昂衝向生之戰場,而荳蔻年華的我懷著綺麗夢想,么喝一聲跳上車腳踏車隨著其聲勢走向未來。
(林凱沁主持的「快樂送到家」節目,每週五09:05-10:00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