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源(右)與黃瑽寧。(時兆文化提供)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瑽寧,2011年出版《身教》一書,細述父親黃富源醫師如何藉由身教,教養兒女與後輩,做為父親七十大壽禮物。 黃富源曾獲亞洲傑出兒科醫師獎、台灣兒童醫療終身貢獻獎、馬偕醫院「臨床最佳導師」殊榮。不過,黃富源醫師最大的欣慰,應是來自兒女對他的尊榮與敬愛。 黃瑽寧心目中的父親,是每天回家吃晚飯,愛妻顧家不缺席的好爸爸,是忠於醫職、精於醫術、秉於醫德的良醫。及長,他走上醫途,受教於父親,更敬佩父親的正直、良善與廉節。他表示,身教並無捷徑,而是日積月累作光作鹽的生命傳承。
拒收家屬紅包的廉潔醫師 黃瑽寧表示,父親30歲時接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當時馬偕是小兒科指標醫院,父親有充足理由應酬、留院處理公事,可是他卻選擇每天回家吃晚餐。雖然很少陪他下棋、做功課,但是在父親身旁,他超有安全感。 父親的另一個身教是堅持不拿紅包。他還是小學生時的某個週末下午,病患家屬上門送禮盒,父親避不見面,且殷殷交代不能收,沒想到被家屬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打動收下禮盒,卻被父親責罵趕緊出門,追到後把禮盒還給他們。 「當時我以為禮盒裡不過是水果或餅乾,後來才明白當年紅包文化盛行,家屬為了請醫師特別關照病人,都會送醫師紅包。拒收反而會讓人視為異類,讓家屬誤會企圖。那時後父親按照聖經的教導和老師的教誨拒絕紅包,需要很大的勇氣。」
好醫師先有醫術才有醫德 黃瑽寧說,父親偉大之處,在於尊重鼓勵孩子朝興趣發展,不限制他們未來道路。小時候看到父親每天忙進忙出,決定以後絕不入醫界。後來意外考取醫學系,父親帶他到各科去瞭解,詳細解說各科別的差異,鼓勵他先讀再思考要往哪科發展。後來他選擇專攻小兒科時,父親訝異又安慰,盡力幫助他成為稱職的好醫師。 讀醫學院時他曾經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以致荒廢學業,父親指責他根本不夠資格當醫師,當時他憤怒不滿的頂撞回去。四年級沒有通過醫師考試的打擊甚大,促使他反省奮發圖強勤讀書補過去不足,終於通過考試。執業多年漸漸明白父親當初語重心長的指責,「好醫師必須先有『醫術』才有『醫德』」。一位醫師雖然可以視病如親,充滿愛心,但是如果診斷總是錯誤,治療盡都失敗,完全無「醫術」可言,這樣的醫生不叫做有「醫德」,他只能算是一位好心腸的平凡人,而且相當危險,因為他可會害到人。 父親也教他從人的角度來看各種醫病關係,學習如何「看病人」。一個疾病只有一種治療方式,對人卻可以不同方式處理。這造就了黃瑽寧在台東服務時,總是會先問病人住在哪裡,若住得遠,在偏遠的山區,則建議立刻辦理住院,免得病情加重;若住得近,就讓他看診後回家,有變化時再來。 有一次,父親曾叫他對於青春期少女病患,做一種比較不侵入,卻比較不準確的檢查。雖然最準確的檢查是放尿管做攝影,父親卻認為這女孩已經進入青春期,在一堆醫療人員面前放尿管會不自在,只要有初步的檢查報告即可判斷她的情況。 從父親身上,他也學到「醫生的眼、口、耳、手,勝過檢查儀器」。當醫師其實就像是偵探辦案一樣,每當病人走進診間,坐下與醫師面對面,醫生就開始透過問診、觸診、聽診、嗅覺、觀察等望聞問切的方式,尋找病人不舒服的原因,幾乎高達七成比例判斷出病因。 黃富源醫師教導黃瑽寧如何視病如親,紀錄病歷,避免醫療糾紛,這也是課本學不到的。
父親的身教是最好的禮物 黃瑽寧說,父親長於傳統信仰的家庭,大學時追求媽媽而進入教會,常透過讀《聖經》的箴言惕勵自己,執著遵守聖經的「道德」價值,並以身教言行,影響學生及子女。他從父親身上看到,照著上帝的話《聖經》去做,可以活得很好。 父親說:「我們用上帝的角度看事情,用心對待病人和家屬,他們都看得到你的付出,就算他們看不到,上帝也會保守我們,不讓我們受到虧損。」 他提及,父親65歲榮退時,學生從全國各地聚集台北,感謝詞都提到父親不藏私,始終如一,是良師、良醫、良友。當《身教》一書出版後,父親欣慰表示,沒想到他的生命和話語對兒子有這麼大的影響。 黃瑽寧說:「我是父親身教的最大受益者,每當和別人提及父親時,內心充滿驕傲。即使當父親的頭銜漸漸消失,但是每個人都記得他的身教、他的醫術,這是他給我最好的生命禮物。」
(本文整理自魏德瑜主持,每週日23:00-24:00播出的「佳音會客室」節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