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風·情】 剪不斷,理還亂 論音樂的聖與俗 佟建隆 (佳音電台音樂組副組長、「繆思隨想」節目主持人) 音樂的「聖、俗」的分別自初代教會以來至今,在基督教崇拜音樂發展中,一直存在著模糊不清、難以清楚解釋的界限。 音樂歸上帝所用成為聖潔 甚麼才是「聖」的音樂?「俗」的音樂又是怎麼定義?我們可以從如何「成聖」先開始探討,試圖釐清相對的「俗」。對於「成聖」(Sanctification)一詞,從《聖經辭典》中,可以找到許多關於「成聖」的解釋,例如「分別出來」、「使成為聖潔」、或者是透過「一個行動或程序,使人或物品得以潔淨而獻給上帝」。也就是說,聖化的過程是具有「潔淨」和「奉獻給神」兩個層面的意義。正如聖經辭典上說「歸耶和華為聖」,凡人、或者是世俗的、不潔淨的物品,都因為歸上帝所使用而分別出來成為聖潔。 這種「由俗成聖」的例子,我們可以在《聖經》〈詩篇〉中找到,合神心意的大衛如何用異族的樂器伴奏、歌頌上帝的榮美,以及如何用通俗的曲調填入讚美上帝的歌詞唱頌。 在〈詩篇〉第八、八十一和八十四篇,在第一行詩文之前的詩題,都加註了「用迦特的樂器」的文字。所謂「迦特」(Gittith),根據《聖經》學者的研究普遍認為此字和樂器有關,而且這樂器應該是源自於非利士(Philistia)的城市。 從以色列歷史記載得知,大衛尚未登基做王時,因為遭受掃羅王的忌妒被追殺,大衛曾經逃到猶太民族的宿敵─非利士民族的地區居住,當了一段時間的「外籍傭兵」。允才允武的大衛,不但驍勇善戰也善於演奏樂器,想必也通曉該地區樂器的彈奏方式。 樂器歸上帝所用成為聖潔 再談到樂器,在當時異教的祭祀中,總有以獻活人為祭品、與廟妓性交、人獸交合、自殘身體、巫術問卜等方式;而在祭祀中又少不了伴隨的樂器演奏和歌舞,所以這樣的樂器絕對是不潔淨、不討神喜悅的器物。 再回到這幾篇註明了「用迦特樂器」詩題的詩篇,來自於非利士地區的不潔之物,大衛竟也特別「指名」彈奏用以伴唱,樂器由俗與不潔轉化成聖,歸上帝所使用。 將時光轉回至今日,以電吉他、爵士鼓和低音電吉他等樂器為編制的搖滾樂,雖然曾經在二十世紀中葉被衛道人士批判為魔鬼的音樂,如今竟成為許多教會中敬拜讚美時的「基本配器」。要追溯如何「由俗成聖」的原因,其實還涉及到當時的嬉皮文化、反戰思潮、經濟科技的發展、媒體的傳播以及福音運動。再看看嘻哈福音音樂甚至融入電音風格的詩歌,如果只因為願意「分別為聖,為頌揚上帝而用」,似乎這個理由就再充足不過了。 非填上頌讚歌詞就是聖歌 談到了以通俗的曲調填詞成為歌頌上帝的聖樂,在〈詩篇〉第二十二篇的詩題特別註明了「調用朝鹿」(to the tune of The Doe of the morning ),意思就是「提示詩歌樂長,按照一首流行歌曲《清晨的母鹿》的曲調演奏」。可見在舊約《聖經》中,詩人大衛、亞薩等人,就懂得借用當時許多人熟悉共知的曲調,填寫新詞歌頌讚美上帝。 這類「換詞歌」的手法可以讓歌唱的人,用固定的旋律頌唱不同的頌詩內容。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配上歌詞,更容易讓人琅琅上口、易學易記。傳統聖詩當中仍不乏借用愛爾蘭歌謠、夏威夷歌謠等流行於當地的通俗曲調,甚至有採用台灣原住民平埔族的傳統曲調創作詩歌。 不過這不表示我們可以將頌讚上帝的歌詞,隨便引用一首流行歌曲的旋律套用如此簡單,畢竟當時的「流行」,不等同於現在加上了媒體和文化工業的推波助瀾下,造成普羅大眾的流行。 聖俗文化融合教會音樂中 今年第四十五屆的聖鴿獎頒獎典禮將在十月七日舉行,這是為了鼓勵福音音樂創作,特別設立的獎項。不管是流行音樂、搖滾、饒舌嘻哈、鄉村音樂等,都因為要讚美耶和華的名,即使是娛樂音樂也可以因為獻給上帝使用而由俗入聖。 從古老的單旋律葛麗果聖詠,到現代流行的敬拜讚美音樂風格,相信你我都有類似的感受,這些崇拜讚美上帝樂曲總是給人一種或聖潔、莊嚴,或寧靜、安慰,甚或激勵、歡慶與帶來盼望的感受。然而千百年來,教會音樂其實都在不斷地經歷聖、俗文化的融合互育,使得俗樂因信成聖,最後形成如同光譜般充滿豐富的多樣性。 不論聖與俗,但願「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手的作為。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佟建隆製作主持的「繆思隨想」節目,每週一至五21:30-22: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