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我說:「詩篇是受苦者的鴉片」,問題不在於鴉片,而在於這些痛苦都是真實、親身體驗的,馬克思沒有將我們從痛苦中解放出來,上帝卻與我們同在痛苦中渡過。
詩篇是人向上帝一種主動的回應,包括了在體會中發出讚美、在蒙福中感恩、苦難中哀求,撰寫詩篇的人主要都是以祈禱的口吻來述說或表答對上帝的心意。然而,聖經也不是只有標題為《詩篇》才是詩篇,像《出埃及記》十五章、《撒母耳記下》一章、《約伯記》廿四。
從《詩篇》的體列方面來區分,有哀歌、律法詩、讚美詩、感恩之歌、懺悔詩……等等。《詩篇》都是出自於內心深處的感動,以及對人生深切體悟的一種結果。聖經的詩詞不是對自然深切的感受而做出反應,詞也不是歌頌民族英雄的偉大,更不是描述偉大人格的情操;詩篇不是一種無病呻吟,它是用身體的真實痛苦和內心靈魂的撕裂和傷痛的表達,這些佔了絕大篇幅的詩篇,通稱為「哀歌」。
《詩篇》中的哀慟和抗議裡面,深刻的表達了幾方面的東西,包括:
一、呼求公義:呼求上帝審判惡人、主持公道。
二、生活的困境的陳述:生活經常深受環境的壓迫,表達出內心的苦楚和傷痛。
三、面對痛苦的人生(人為的、自然的、命運的)表達出頑抗:反抗這些人為、自然、命運的無情。
四、堅定的信念:生活儘管苦澀、道路儘管崎嶇不平,對上帝永保一顆堅定的信心,知道最後祂必為義人伸冤、安慰受傷的靈魂、撫平內心的傷口。
五、發出感恩:感恩不再是不痛不癢的,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詩篇》表達了痛苦什麼時候可以結束、什麼時候的眼淚不再流下、誰能給予真正的盼望、……掙扎、恐懼、不安、弧獨、窮困造就起頑抗的批判精神。整本《詩篇》經常出現的一個關鍵字就是:公義。《詩篇》見證「公平反抗不公平的鬥爭」、「被壓迫者向壓迫他人發出的抗議」。
從《詩篇》的結構可以發現,靈性造就與公義的要求,對人生來說都是重要的,《詩篇》見證了這種來自於生活的深刻性和真實性。對上帝的呼求與對公義的要求是相等的,顯示出《詩篇》的作者對這個世界表現出其不滿和抗議,這份強烈的抗議即是向惡人宣示,這世界仍存在著公義,也同時要人認清惡人的真實面目,上帝最終會為此做出公斷。
(「文化的心靈邏輯」曾慶豹主講,讀者若想收聽節目內容,可在佳音網站的「節目精華」處點選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