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樂地】老歌曲.舊時情 紅紅青春不留白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張夢瑞 (資深媒體人、佳音電台「老歌曲舊時情」節目主持人) 由「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主辦的「民歌40 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由李宗盛、李建復領軍,40組歌手6月6、7日在北高雙蛋開唱。協會理事長李建復感嘆地說,民歌30到40,走了黃大城、馬兆駿、施碧梧、梁弘志、潘安邦、李泰祥六位民歌手,「美好時光難能在。希望趁還可以唱、還可以跑的時候,把可以留下來的留下來。」 今年民歌演唱會鬧雙包,由施孝榮領軍的「民歌40高峰會」,有王夢麟、鄭怡等18組歌手,2月21、22日在高雄、台北登場,是否擔心分散票源?「民歌40」主辦單位都說不擔心,「民歌是我們4、5、6年級永難磨滅的飛揚歲月,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抹滅的一部分, 只要歌聲響起,知音就會齊聚一堂。」 校園民歌的起源 1970年代前,台灣年輕人喜愛的音樂是歐美流傳過來的西洋流行樂:從搖擺樂、搖滾、鄉村民謠、新浪潮、節奏藍調到拉丁、迪斯可,年輕人無一不愛。國語流行歌曲被視為「靡靡之音」,大學生嗤之以鼻。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臺灣國際地位陷入低落之際。而島內學子,依然迷戀西洋文化。在這樣的情愫下,一股對自我文化反思的聲浪逐漸漫佈。他們厭倦了「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國語流行歌曲,和非自身文化的西洋歌曲後,大聲呼籲:「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同時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 在這之前,也就是1970年,中視推出一個歌唱節目《金曲獎》;該節目是國內第一個標舉「創作,演唱我們自己的歌」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是二十出頭,剛從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的洪小喬;她選擇手彈吉他半掩面,以低沉醉人的嗓音,展現自己獨特的風格;同時向廣大電視機前的觀眾徵求詞曲創作,在節目中發表。她要說自己想說的話,唱自己及向大眾徵選出來的歌。 1981年至1983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由葛天培、楊賽芬主持的歌曲歌詞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當時能夠參加該節目,儼然成了大學校園最時尚最拉風的課外活動。在《金曲獎》、《大學城》這兩個「唱自己的歌」節目的推波助瀾下,帶動了日後校園民歌如火如荼的風潮。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1976年,新格唱片成立,隔年即創辦「金韻獎」,讓校園民歌正式進入唱門市場,吸引眾多青年學子的熱烈投入;他們自彈自唱,自寫自編,浪漫純真、清新不矯作的音樂風格,跳脫西洋流行、搖滾樂的充斥,開創了「唱自己歌」的熱潮,孕育出屬於臺灣人自己的歌謠。校園民歌盛行,風靡了整個臺灣,樸實且貼進生活的曲風激發了青年學子的情感共鳴。 當時新格所發行的專輯:李建復「龍的傳人」、齊豫「橄欖樹」、包美聖「捉泥鰍」、王海玲「忘了我是誰」、王夢麟「雨中即景」、施孝榮的「歸人沙城」、楊芳儀、徐曉菁二部重唱「秋蟬」…,甫上市,隨即傳唱大街小巷。 1978年,海山唱片舉辦「民謠風」創作甄選,出版一系列民謠風專轉:蔡琴「恰似你的溫柔」、「出塞曲」,葉佳修「鄉間小路」、「思念總在分手後」,蘇來「你的眼神」、潘安邦「外婆的澎湖灣」、銀霞「蘭花草」…從臺灣頭傳唱到臺灣尾。金韻獎、民謠風這兩項民歌創作比賽,將校園民歌帶向商業化,甚至延燒到整個華人地區: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甚至中國大陸,都可以聽到來自臺灣的民歌:而這些在民歌獎項中脫穎而出的創作者、歌手,也為以後的臺灣唱片市場打下沛雨甘霖般深厚的基礎。 民歌40 長溝流月去無聲,當年,青澀年華的酸甜滋味,轉眼間,卻成為心中最重要回憶。掬一把歲月的音符,唱一首縈繞於懷的民歌,金韻獎、民謠風、金曲獎,大學城創作歌謠,唱自己的歌,重拾花樣年華的夢想與悸動。「老歌曲.舊時情」唱自己的歌,3月7日、14日分兩集介紹屬於我們的民歌歲月。 (張夢瑞、林國欽主持的「老歌曲舊時情」節目,佳音電台於每週六17:05-18:00佳音電台播出,羅東電台於週六08:00-09:00、週日23:00-24: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