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眼光】「生活家一筆」節目獲113年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製播補助
迎向永續數位時代
專訪中央大學楊鎮華研發長
滑時代共學共享一起來,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各種資訊科技不斷蓬勃發展,不論是企業、學校,甚至是家庭,數位工具都逐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幫手』。而近年來,全球的環境保育議題也令社會開始邁向永續發展的趨勢。「生活家一筆」本集邀請到中央大學楊鎮華研發長與聽眾朋友分享,究竟在學習端的老師們以及各位家長,面對學校與家庭,該如何發揮資訊科技的便捷與多元性;以及如何避免數位焦慮呢?
資訊科技協助看見永續未來
「永續」是希望人類的生活、科技與經濟都可以長久永遠的發展下去。近年來,全球不斷推動大眾關注全球暖化等環境議題,聯合國所提出的一系列永續發展目標(SDGs),正是希望各國政府重視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維持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而鎮華教授作為國內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首任司長,任內提出「數位學習」的概念,希望將學習與永續結合。
尤其在過去幾年的疫情中,社會大眾更能感受到資訊科技在生活中的介入,例如以大數據及生成式AI等技術,協助分析學校端經營所需的碳排放量等有用的資訊,再由決策者來將資源放在適當的位置。資訊科技協助人類看到發展的趨勢,但重點仍然需要以人為核心,由人來負責妥善運用擁有的資源。
科技以人為本、理解以消除焦慮
回到社會發展的本身,資訊科技的便捷與多元性,尤其在教育上有莫大的幫助,鎮華教授所推廣的數位學習,希望透過科技教學生如何重新學習,重塑學生的學習觀念。不同的數位工具如電腦平板,通訊軟體、互聯網等,令老師及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更能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但資訊科技的便捷性也會令不少老師及家長擔憂數位工具的倫理法治限制,更因為此乃不可擋的數位未來,令家長們擔憂孩子會過早接觸到如AI科技等媒介,會被錯誤的資訊所誤導。但鎮華教授強調科技始終是輔助人類的工具,使我們的生活變得便利,科技的發展即使再蓬勃,也需要配合人類的妥善運用,AI科技所給予的建議亦不是完全正確,需要人類進行判斷,才能將資訊發揮最大效用。而恐懼往往都來自於未知,在不熟悉的面向上,我們更應該去理解與學習,透過科技的幫助找到對的資源。鎮華教授也鼓勵家長們應該創造讓孩子失敗的機會,讓他們嘗試去犯錯才能接受挫折,家長們更應相信孩子,跟著他們一同學習「數位超能力」。
韌性校園、包容教育:教育是社會階級的翻轉
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更該應用到校園治理上,全球暖化的現況下天災頻生,如何在短時間內令社會復原正是韌性的本質。在校園治理方面,各個面向的資源使用皆可透過科技得出所需的數據,以計算能源需求,進而控制資源的使用,將污染及浪費降到最低。
而教育也適合相同的邏輯,鎮華教授提出妥善利用科技幫助工作處理的速度,以投放更多的時間到人際互動與關係交流的經營當中。永續同樣也可以結合到教育當中,鎮華教授提出「包容教育」,提升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包容不僅是跟我一起,還是跟我一樣!回到以人為本的核心,學校更應關注學生關心的事項,如住宿、安全、交通及周遭的生活環境,並注重校園的全方位發展,為學生提供更永續的學習環境。但數位時代的來臨,仍令不少學生及家長們擔憂未來的出路,是否會被AI所取代?鎮華教授認為教育是社會階級的翻轉,因此應該擁有全面的思維,發展跨領域能力,將自身專業結合AI 以提升個人競爭力,不斷探索AI科技與自身興趣的關聯,令自己未來的出路有更多可能性。
鎮華教授重申科技無法取代情緒價值,因此我們更應該著重在專業知識的涵養以及人際互動上的交流,這些面向都是科技無法奪走的。面對家長們的焦慮,鎮華教授提出父母應該尊重且相信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孩子的未來選擇上,父母應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適當地放手,讓他們選擇自己的道路。同時,建議父母與孩子產生共同話題,一起學習新事物,讓學習因愛而生。
(整理:黎敏慧。劉容襄主持的「生活家一筆」節目,每週一17:00-18:00播出)
|